永字八法详解
2016-08-06 17:24:09 最后更新: 2016-08-06 17:27:42 访问数量:14464
2016-08-06 17:24:09 最后更新: 2016-08-06 17:27:42 访问数量:14464
历来永字八法都作为书法入门学习的重要法则为人们所称道,之所以用永字八法,是因为“永”字字形简单,结构方正规整,比划较少,但包含笔法众多而无一重复,因此,熟练掌握永字八法,能够在字体结构、比划运用上做到一通百通,掌握各字的写法
唐张怀瓘在《玉堂禁经》中说“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
说到永字八法的来源,有一个趣事,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古人也有拖延症吗?”,有一个很妙的回答“永字八法”,这是怎么讲呢?自古楷行书法扛鼎大家公认首推王羲之,而王羲之被世人最为称道的就是他的《兰亭集序》,因此,但凡练字者都临摹这篇《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开头,从而有一种说法是永字八法起源于此,至于这个回答,妙在认为古人从《兰亭集序》首字是永字而创造出永字八法,是因为拖延症一直迟迟没有练第二个字,所以始终都在练这第一个永字
事实上,还是在唐张怀?在《玉堂禁经》中有一句话“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这句话提到了永字八法的起源,其实是自后汉崔子玉开始就有传授用永字八法的说法了,可见永字八法并非来源于兰亭集序的第一个字
现代汉语规范中,永字共五画,可是他却包含了八种笔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精妙的字体,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永字的八个笔法与八种笔势
永字第一画是点,古人称之为“侧法”
楷书侧法的要点是笔锋接触纸张以后,要慢慢加重力道向下压,略驻笔后再转向,慢慢向上收,形成一个独特的角度
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提到:“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就是说点要有气势
永字在今天的现代汉语规范中,第二笔是横折钩,而在古时,第二笔是横,第三笔是竖勾,横和竖勾之间并不存在转折,因此第二画是横画
勒法就是平横,李阳冰《翰林禁经》中论永字八法中的勒法说:“横为勒,勒不得卧其笔,中高下两头,以笔心压之”,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则如下说明:“平横为勒者,言作平横,必勒其笔,逆锋落字,卷毫右行,缓去急回;盖勒字之义,强抑力制,愈收愈紧;又分书横画多不收锋,云勒者,示画之必收锋也”,这里就提到了横画的笔法,所谓的“卷毫右行”指的是书法中捻管的技法,也就是在逆锋入纸向右拖动之前,对笔杆进行略微旋转的动作,这样可以增加对笔毫的控制力,但是也并非必须如此
《笔阵图》中提到:“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体现出了横的重要,两头有气势而中间要有形,切不可顺笔平过
接下来就是竖的笔法,竖须有挽弓之力,故称为弩法
包世臣对此说明:“直为努者,谓作直画,必笔管逆向上,笔尖亦逆向上,平锋着纸,尽力下行,有引弩两端皆逆之势,故名努也”也指出了竖笔的写法,逆锋入纸,竖笔最后向上回锋,中间向弓弩一般,不可僵直
趯指的是跳跃、踢脚的样子,也就是永字接下来的勾笔,勾笔使用衄搓的技法,在竖的末端回峰,然后向左上突然发力出钩,力量集中在笔尖,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勾的角度,切勿上翘
包世臣说明:“其力初不在脚,猝然引起,而全力遂注脚尖,故钩末断不可作飘势挫锋,有失趯之义也”
宋代陈思在《书苑菁华》中说“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而收”
永字接下来的笔画是一提笔,古人称之为“仰横”
包世臣说“仰画为策者,如以策策马,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着马即起也;后人作仰横,多尖锋上拂,是策末未着马也;又有顺压不复仰卷者,是策既着马而末不起,其策不警也”,指的就是要像马鞭一样,逆锋起笔,向右上角挑出,但千万不能让尖峰过于上浮,也不能过低,失去应有的力度,同时不能臃肿
永字接下来的一笔是长撇,就是掠法,掠法应“法在涩而动,意欲畅而婉”,就是长撇要丰厚饱满,力送到底,仿佛拂尘掠过,舒畅而婉转灵动,不能死板轻飘
永字右上一笔是段撇,称为“啄法”,要像鸟儿啄食,出笔慢下笔快,笔画短而有力
王羲之说“啄不可缓,缓则失势”,就是说落笔左出,要快而峻利,不能慢而拖拉,就没有了力道
磔法顾名思义就是磔肉之法,也就是如同刀子划肉,要逆锋落笔,铺毫缓行,重在有条不紊,缓慢切入铺开,到末端,稍稍跓笔再向右提笔捺出,正所谓“一波三折”,但不能太过于婀娜,显得缺乏气度
现代汉语中,共有八种笔画:
可以看到永字八法中包含了以上全部八种笔画,这也是博主小学时候所听到的民间流传的永字八法的一种版本,事实上,单单以这八种笔画作为永字八法是不足的,因为古人所总结出的永字八法不仅包含了笔画以及笔画的写法,还包含了永字所包含的八种笔势,因此掌握我们前文所说的永字八法并不仅仅是掌握笔画写法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字体结构的把握与笔势的控制
田蕴章先生曾经提到,当今书法协会中号称书法家的所有人,能够写好永字八法的,十分之一不到,可见永字八法掌握所需功力
唐代李阳冰在《翰林禁经》中也提到:“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事实上,正如启功先生所说,永字八法并没有概括所有的笔法,比如历代书家认为最难写、最紧要的戈法、心字的弯钩、了字的横勾等笔画并没有包含在内,然而永字以区区五笔就包含了八种笔画、笔势,已经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字,值得勤加苦练和掌握,除此之外也须多读古人总结,多临古帖,掌握更多的笔法笔势才能掌握书法于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