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止的奋斗着的人生 -- 读《约翰·克里斯朵夫》
2017-05-07 21:31:57 最后更新: 2018-05-15 17:45:28 访问数量:13524
2017-05-07 21:31:57 最后更新: 2018-05-15 17:45:28 访问数量:13524
世界文学的殿堂里,有一只耀眼的明星一直闪耀着,他名叫“长河小说”,所谓的长河小说指的就是多卷集长篇小说,他们以其卷帙浩繁的巨大篇幅如同江河一般奔涌激荡、气势如虹,而罗曼罗兰的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就是长河小说的开创者,在引言中,罗曼罗兰写道:
长河小说的名称由此而来
经过二十余年的呕心沥血,罗曼罗兰终于在1912年完成了这部一百二十余万字的鸿篇巨制,整部书中,读者无时不感受到激情四溢的文笔下洋溢出的如同交响乐般高亢雄浑的英雄主义情怀
罗曼罗兰说:
作者通过紧密围绕主角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一生展开的波澜壮阔的描写,将那个新旧思想剧烈冲击,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的生活风貌展现的淋漓尽致,而英雄式的主角则无时无刻不在奋斗着、战斗着
《约翰·克里斯朵夫》之所以难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且激励着一代代的读者,并不仅仅是某方面的单纯原因,而是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令人感慨的高度
一部名著之所以能够成为名著,最重要的源于他的真实,只有求真才能令读者感同身受,才能够打动受众,作者企图去塑造一个能够影响世人的英雄形象,但是,这个英雄形象却从来都不是一个高高在上、俯瞰众人的形象,他拥有着贪玩的童年,拥有着对未来的崇敬,却又因为家庭的贫困而遭受着别人的冷遇,童年时代的克里斯朵夫就有着因为贫穷而被其他小朋友虐待、被老师报以不公平的对待,然而他没有因此沉沦,他相信着自己,相信着音乐,伴随着音乐前进着,渴望着有一天得到肯定
克里斯朵夫童年时代的幻想,少年时代的渴望被认可,都令万千读者感到共鸣,而同时,克里斯朵夫经受着生活带给他的磨难,书中写道:
现实中的我们,谁又不曾这样怀疑过生活呢?然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奋斗、失望、自我否定、认可的循环中,在现实的磨难中,克里斯朵夫终于认识到:
童年的克里斯朵夫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崇拜他的奥托,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令人十分感动,他们无私的将自己的生活全部投入到对方的身上,相互陪伴、理解,然而,和现实中的我们一样,年幼时的真挚友谊又能够走多远呢?最终他们之间在世界观、处事方式、家庭环境等等各方面的巨大差别下,走的越来越远,走出了对方的世界,也着实令人深感遗憾
后来,克里斯朵夫在法国走投无路,投奔这个已经很富有的年少时的朋友,看到了曾经亲密无间的朋友在他面前摆架子、装腔作势,甚至是无意中的侮辱,真是颇具讽刺意味
紧接着,少年的克里斯朵夫迎来了他的三段爱情
作为音乐老师,克里斯朵夫与他的学生米娜朝夕相处中,渐渐生发出了懵懂的情愫,他们的爱情纯真而美好,然而,当米娜的妈妈发现了他们的感情以后,生生拆散了他们,她微笑着讥讽着克里斯朵夫,讽刺着他的社会地位与金钱,如同一根针刺痛着克里斯朵夫,这个曾经待他如母亲一般亲切的女人突然的当头恫吓,令读者无不动容,然而这又何尝不是现实,残酷的令人发指的现实
值得一提,当获得世人认可与名气,在法国闯荡出自己的事业的克里斯朵夫回到故乡,重新见到儿时深爱的米娜时,他自问自己为什么会爱上这个叽叽喳喳令人生厌的漂亮而肥硕的女人呢?正如《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在美洲看遍了霍乱与灾荒的费尔明娜回到故乡突然对自己一直深爱的弗洛伦迪诺感到无比的失望,日复一日生活在单一环境中的人又怎么能够理解有着万千经历、人生观被多次刷新的人的内心呢?失望当然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就在沉浸在错失初恋痛苦中的克里斯朵夫无法自拔的时候,一个噩耗如同晴天霹雳将克里斯朵夫拉回了现实,他酗酒的父亲死在了水沟里,他终于意识到:
当死神审视着人的面庞,又有什么值得你去沉沦呢?克里斯朵夫终于振作精神,重新去迎接他崭新的生活了
穷困的克里斯朵夫一家被迫搬到了欧莱家,在这里,贫困包围着他们,然而克里斯朵夫遇到了萨比纳,一个淡然处世的女孩,她与克里斯朵夫的爱平淡如水又清澈见底,她不会去嫉妒,也不会强求什么,这样的爱情是多么的难得
然而,两人还没有来得及深入发展,萨比娜却先行一步离开了这个世界,对于克里斯朵夫、对于每一个读者,都是一记重击,令人扼腕叹惋,无比痛心。。。明明遇到了值得珍惜的缘分,却无意迎来了生离死别
书中写道:
没过多久,克里斯朵夫就迎来了新的爱情,作为过渡,书中写道“多雨的夏季过后,便是色彩斑斓的秋天了”,如果将他与米娜懵懂、青涩的初恋比作春天,那他与萨比那之间绵绵的爱意就是多雨的夏天,而即将到来的他与阿达的恋情就是色彩斑斓的秋天了
阿达外向而情感炽热,他们的爱情冲动而又畅快,然而他们的爱情中充斥着太多的玩乐色彩,最终,正如克里斯朵夫在恋情开始时说的:
最终,随着克里斯朵夫终于认清了阿达玩乐的本性,就这样离开了阿达,连头都没有回
童年和少年的克里斯朵夫在与身边的人交往中认识到了情感的复杂,遭遇着现实的磨难,在磨难中,克里斯朵夫渐渐成长着,他的音乐融入了他的人生感悟,青年的他就已经在音乐的领域中具有着独特的风格,然而,麻木的大众却没有人能够发现他的才华,也没有人能够注意到他的与众不同,渴望有人能够认可的他终于发现,欣赏音乐的大多数人其实根本就不能理解音乐,他们无法鉴别出音乐是好的还是坏的,真实的还是做作的,于是,他开始了对德国当前音乐环境的抨击,对被广泛接受的一些音乐家发起了口诛笔伐,结果不出所料的,他迎来了音乐圈广泛的敌视和孤立
在《西方音乐史》中描述了十九世纪晚期欧洲音乐的发展: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克里斯朵夫越来越不满于德国音乐的停滞与盲从,他不断地批判着,抨击着瓦格纳派的闭门造车,然而这只能让他在这片土壤上越来越受到排挤而最终没有立锥之地,他渴望着一片自由的土壤,一片可以给他肯定,可以让他见识到新潮流的沃土,于是他渴望着去法国,而这时,他年老的母亲需要着他的照顾与内心的陪伴,在这样的矛盾下,克里斯朵夫备受煎熬,一面是事业上的无限可能,一面是年迈的母亲,何去何从?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克里斯朵夫心中的一座难以逾越沟壑,也同样是今天万万千千北漂、深漂等等在外奋斗的游子们心中的隐痛
最终,在内心的煎熬与压抑中,克里斯朵夫打伤了权贵,被迫逃亡到了法国,直到他的母亲临终时,他才再次回到家中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着实令人动容,生与死,亲情与事业,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克里斯朵夫最迷茫最无助,他所在的音乐圈视他为敌而让他无处容身的时候,他去拜访了曾经写信肯定他的老舒尔茨
年迈的老舒尔茨过着传说中的隐士生活,拥有着二十岁的灵魂,说实话,这样的老人的生活态度还是很让人羡慕的
年轻的克里斯朵夫与老迈的舒尔茨一见如故,舒尔茨欣赏他、崇拜他,如同一个孩子般沉浸在克里斯朵夫的音乐中,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这样的忘年之交,又是在主人公经历着如此困境的时期,是多么的可贵、可歌又可泣
舒尔茨了却了与偶像相聚的遗愿,在幻想中与世长辞
这一次觅得知音的经历坚定了克里斯朵夫奋斗的决心,他鼓起勇气:
坎坷的命运将克里斯朵夫推向了法国,身无分文又被欺骗的他在病床上读着《圣经》,终于确立了自己对天主教的信仰:
他开始了人生的搏斗
在这里,他遇到了上文提到的他年少时的朋友奥托,然而这个曾经亲密无间的朋友在他面前摆着架子羞辱着他
而曾经在学校里捉弄他的科恩如今却对他知冷知热,可令克里斯朵夫没想到的是这也是一个阳奉阴违的家伙,科恩为了摆脱克里斯朵夫,将他引荐给了出版商海茨,海茨为了消磨年轻人的锐气,用傲慢的语气接待了克里斯朵夫,并且给了他与他能力不相称的简单工作
由此,小说向我们展开了一个与此前的德国截然不同的法国风情,与德国人的敢说敢做、直言不讳相比,法国人的处事风格更加软弱无力,科恩说“法国本身就是女性化的”,正如书中对于法国批评界的描写:
这段总结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法国整个民族的深刻认识,其实从历史上我们可以一次又一次的见证上述的结论,最为著名的是法国十六世纪的胡格诺战争,也就是著名的法国宗教战争,十六世纪,整个欧洲都卷入了宗教改革的浪潮,法国南部新兴的加尔文教与北方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产生了利益冲突,长达 36 年的八次战争对法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最终在法王的妥协下战争得以结束
而此时的法国,又是一个派系林立的形势,有的人敌视着莱茵河对岸的同胞,而中部的法国人则将卢瓦河以北的法国人视为野蛮,有的人认为自己是日耳曼民族,有的人认为自己是高卢人,有的人认为自己是罗马人、塔尼人、洛林人等等等等,书中借克里斯朵夫的口吻写道:
这里,罗曼罗兰借用克里斯朵夫的口吻揭示了法国政局和革命党人的黑暗,又有了一些政治讽刺小说的意味,每个革命党人都不是某个派别坚定的拥护者,而是在左右两边摇摆不定,直到某一边已经胜券在握时才会投入到这个阵营中,罗曼罗兰称这一时期为“广场上的集市”,后文中,罗曼罗兰还用犀利的笔锋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
罗曼罗兰尖锐的批评着伪善的革命者,一次次地揭穿他们的谎言,针砭时弊:
在这样动荡的环境中,在人们生活缺失了信念的时代,克里斯朵夫如同一颗太阳般放射出光芒,用他的音乐和言行感染着周围的人,他不断地坚定着对生活的信心
在法国,克里斯朵夫结识了一生的挚友 -- 奥利维埃,奥利维埃家曾经非常富有,因此他和姐姐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然而父亲因为被骗、荡尽家财而怀恨自杀,母亲在痛苦中走完生命,留下他和姐姐痛苦的挣扎,姐姐安多纳德耗尽自己的心力来支持着弟弟的学业,在这样一出悲剧中洋溢着难以言说的伟大亲情,最终弟弟成功升学,安多纳德了却心愿,才去迎接死神,早早地在充满磨难的生活中结束了生命,读到此处,真的是为这位无私的姐姐所折服,她把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弟弟,人世间竟有如此的沧桑与真情
克里斯朵夫一次次的与安多纳德擦肩,怀着曾经因为他让安多纳德失业的歉意与内心深处的爱意追寻着,最终,他找到了奥利维埃,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也许是安多纳德在天安排,两个一生的挚友终于结识了
与克里斯朵夫一样,奥利维埃拥有着理想主义的思想,但是他与克里斯朵夫不同,他的身体虚弱,思想深邃,软弱无力的他完全不具有克里斯朵夫所具有的力量,他善良而博爱,但他的爱中总是包含着悲观主义的情愫,在克里斯朵夫的光芒映照下,奥利维埃渐渐振作了起来,而在友情的滋润下,克里斯朵夫也越来越坚信着生命的崇高价值
随着奥利维埃的指引,克里斯朵夫逐渐发现了他之前对法国局限的误解,法国是一个自由的民族,有着每天幻想的人,也有着为了梦想奋斗的人,同样也有着默默无闻、安贫乐道的普通人,也有着对于政客们花言巧语不感兴趣的普通民众
事实上,自13世纪以来,法国就是世界的文化中心之一,因此法国有着十分多元的文化,而在英法百年战争、法国宗教战争、法国大革命、普法战争、巴黎公社等等战火的蹂躏下,普通民众已经越来越不关心政治了,稳定的生活成为他们最大的诉求
克里斯朵夫是一个天生的勇士,但他的战斗中不能缺少一个在他身边支持他的战友,他和奥利维埃的友谊令人感动,遇到一个知音,一个懂你的人是多么大的一种幸福
在奥利维埃的支持与曾经默默爱着他的格拉齐阿的暗中资助下,克里斯朵夫的《大卫》在法德两国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曾经被不断诋毁的作品也重新回到观众的视线中,得到了肯定与欢迎,克里斯朵夫的才华终于被公众认可,成为了一个名人
渴望自由的克里斯朵夫与奥利维埃参与了反抗暴力游行,但是游行渐渐演变成了暴动,在暴动中,奥利维埃为了解救一个孩子不幸被打死,而克里斯朵夫也在暴乱中丧失了理智,杀掉了一名施暴的警察,他被迫再度逃亡到了瑞士
晚年的克里斯朵夫遇到了曾经深爱着他的格拉齐阿,此时丧偶的格拉齐阿与克里斯朵夫的两颗心走到了一起,但是格拉齐阿的儿子却千方百计地阻止着两个人的结合,但是,结婚已经不重要了,他们内心牢牢地在一起,相互扶持、激励着对方,两人都因此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直到格拉齐阿在儿子的操磨下与世长辞,再一次痛失所爱的克里斯朵夫也从此闭门不出,痛苦万分:
最终,克里斯朵夫看着渐渐成长的新的一代,用他的心血教导着奥利维埃留下的儿子和格拉齐阿留下的女儿,看着他们走入婚姻的殿堂
就这样,他奋斗的一生终于走到尽头,战斗的交响乐落下帷幕,弥留之际,他的耳边响起了波澜壮阔的篇章
这部篇幅巨大的作品的每一处都震撼着人心,每一个读者都被克里斯朵夫处处洋溢出的坚定信念与执着理想所震撼,小说最为出名的一句话莫过于:
克里斯朵夫清醒的认识到人生的悲哀和无奈,但他战斗着,他战斗着的一生又激励和影响着他身边一个个的人,以及一代代的读者,让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正如他所说:
最终,在克里斯朵夫阅尽人生的种种磨砺,同时也是受到挚友奥利维埃的影响,他的内心也生发出了博爱的情怀:
整部作品除了最核心的与充满磨难的生活的斗争以外,整部小说如同一部百科全书,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欧洲各国人民的生活风貌展现的淋漓尽致,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反映着各国完全不同的文化特征,纷繁复杂的众多人物却没有一个是脸谱化的,他们具有着自己所处的环境所造就下的性格特征
正如书中所说:
整部小说构成了19世纪末的欧洲人民群像图
如果说《霍乱时期的爱情》之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它极尽了世间所有种类的爱情,那么在这一方面,《约翰克里斯朵夫》也并不见得逊色多少
《约翰克里斯朵夫》中描写了少年时期懵懂的情愫、平淡而真挚的爱情、默默地暗恋以及默默的支持、狂热而冲动的爱情、彼此相爱的默默支持、以及平平淡淡的婚后爱情、无法忍受婚姻的婚外恋情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还是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主人公都没有结婚,而在本书中,作者也写道:
也许这也是为什么被人们传颂千古的爱情都是没有走入婚姻殿堂的一个原因吧
《约翰·克里斯朵夫》书中也诠释了多种多样的友情,克里斯朵夫遇到了难得的几个知音,这些友情中,有着奥托的忘恩负义、有着舒尔茨的忘年之交、有着点头之交、有着奥利维埃的金兰之交、有着格拉齐阿的心照不宣
这些友情中的每一段都是令人大为感动的,读者也伴随着主人公及他身边的人一步步成长着,见证着
也许当你内心彷徨的时候,拿起《约翰克里斯朵夫》,他会告诉你:
正如小说中所写: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以技术为主,涉及历史、人文等多领域的学习与感悟,每周三到七篇推文,只有全部原创,只有干货没有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