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舟琼山、封狼居胥 -- 西汉中期对外关系

2018-10-28 21:19:27   最后更新: 2018-10-28 21:19:27   访问数量:17480




经历了西汉前期60年,汉帝国度过了一次又一次危机,一次次的危机过后,皇权进一步稳固,帝国政府的权威深入人心,同时,在西汉前期的长期休养生息、累积财富的背景下,终于迎来了西汉中期的鼎盛,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一时期,国家对外战争接连胜利,版图大幅拓展,大汉的强大就在这一次次的胜利和无数的荣耀中建立了起来,即便到了今天,汉朝的一次次远征依然让我们感到热血沸腾,那是强者的荣耀,也是中华民族的荣耀

 

 

西汉中期最为人们称道的就是大汉对外战争的接连胜利,西汉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对北方匈奴的沉重打击,从汉武帝开始,对中国边疆的北部、东北、西北、西南、南部均进行了开疆拓土,尤其是汉武帝时,向外拓展领土254万平方公里,增设二十多个郡,极大的巩固了中国的边境安全

 

汉武帝与西南经营

  • 西南地区的历史背景

早在战国时期,楚国就已经开始开拓中国西南部地区,楚威王灭掉齐国、楚怀王灭掉越国之后,楚国达到他在战国时期的顶峰,其版图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五岭,北至汝、颖、沂、泗,囊括长江中下游以及支流众多的淮河流域,楚顷襄王(虽然《史记》记载为楚怀王,但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推断,应为楚顷襄王)派出了名将庄蹻攻略巴蜀以西,庄蹻夺取滇池旁绵延千里的土地,史称“庄蹻入滇”,《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庄蹻)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秦国统一天下以后,继续战国时期的工程,修通从蜀地直通滇池的五尺道,巴蜀地区开始了与西南夷的贸易,促进了巴蜀、云贵地区的经济繁荣

 

  • 汉武帝的西南经营

汉武帝时期,开始了几个阶段对西南地区的经营,先后派遣唐蒙出使夜郎(贵州西部地区)、司马相如出使西夷邛、莋(今四川省西南部横断山脉东段邛崃山脉附近)等地,西南夷多国相继臣服,汉帝国也开始了从巴、蜀、汉中、广汉四郡出发打通西夷通路的浩大工程,《史记・平准书》 记载:“ 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余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但这一工程实在太过艰难,在丞相公孙弘建议下,汉朝将主要战略规划集中于对匈奴的对抗,对西南的经营和通路暂告一段落

七年之后,随着张骞从西域归来带来西域各国情报,再次燃起了汉武帝对攻略西南的热情,他派遣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十多人西下打探西域直到身毒国(今印度)的通路,因为受到凭借滇池之险的滇国抵抗,武帝在上林苑以南仿照滇池大修昆明湖,来操演水军,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工湖,《西京杂记》中记载“昆明池中有戈船楼船各数百艘,楼船上建楼橹,戈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旄扮葆麾盖,照灼涯涣,余少时犹忆见之”,可见其规模,杜甫在《秋兴》诗中也评价说“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

 

 

在水军日夜操练下,9年之后终于派上用场,南越相吕嘉反叛,著名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带兵平叛,“饮马情耳,焚舟琼山”,灭南越平且兰,海南岛首次完全进入中央政府管辖,如今海南省著名景点“天涯海角”门口策马扬鞭的两付波将军像之一就是“兵不血刃而定全粤”的路博德

四年之后,大汉击破劳深、靡墨,兵临滇国,《汉书・西南夷传》记载:“ 滇王离西夷,滇举国降,请置吏入朝”,终于将中国西部的中亚地区纳入统治和管辖

 

 

汉武帝时期,中国西部增加7个郡,南部增加10个郡,这17个郡都是历史上首次设立,标志着国家版图的大幅拓展

然而汉朝为开通西南地区的道路付出了极大代价,在征服匈奴与南越的战争中也没有发挥预想的作用,但是西至滇池南达南海的耀武扬威对于巩固边防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道路的开辟极大的促进了巴蜀、岭南乃至缅甸的对外交流,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贯通创造了地理、军事、文化上的多方面基础,加上此后移民实边的政策,让中原文化逐渐渗透到了西南少数民族之中,正如王夫之所说,中国西南地区从遐荒之地逐渐变成了冠带之乡,对民族融合与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攻灭朝鲜

汉高祖刘邦时期,燕王卢绾背叛汉朝,投降匈奴,而战国时期燕国宗室后代的卫满则带领千余人投奔朝鲜,朝鲜君主箕准封卫满为博士,赐予朝鲜西部数百里土地,卫满在封地内势力不断壮大,最终驱逐箕准,自立为王,建立卫氏朝鲜

卫满夺得朝鲜王位以后,大力传播中原文化,积极发展政治军事,吞并周围小国,势力越来越强盛

汉惠帝时,命辽东太守与卫满约定,只要卫满作为汉朝蕃臣,保证大汉边境安全,永不反叛,汉朝就承认其政权的合法性,并给予兵力与物资的资助

到汉武帝时期,卫满的孙子卫右渠拒绝向汉朝纳贡,汉朝派出涉何通使无果后,汉武帝任命涉何为辽东都尉,对涉何怀恨在心的朝鲜右渠王突袭辽东,杀死涉何,这就是著名的“涉何事件”,他成为了汉朝对朝鲜用兵的导火索

随即,汉武帝发水陆两路五万兵马进军朝鲜,几个月后,朝鲜卫氏政权彻底覆灭,汉武帝在此设置了四个郡,将朝鲜(今朝鲜国全境及韩国北部)纳入国家管辖

 

 

汉武帝时期的汉匈关系

西汉前期自汉高祖白登之围以后,始终没有对匈奴采取大规模的军事活动,汉朝通过和亲的方式意图通过民族与文化融合的方式逐渐化解匈奴的攻势,这在历史长河里来看,确实是有效的,但是在短期内是难以达到效果的

正如前文所说,汉代统一的局势下,汉帝国的经济、政治都得到空前发展,而匈奴在中国北部草原上仍处于奴隶制统治之下,以畜牧业为主,手工业尚无法满足自给,正如贾谊所认识到的,一旦打开汉帝国与匈奴之间的通商口岸,匈奴将会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汉帝国,于是在《治安策》中,他说“夫关市者 , 固匈奴所犯滑而深求也,愿上遣使厚与之和,以不得巳许之大市。大每一关、屠沽者、卖饭食者、美雁炙肢者,每物各一二百人,则胡人著于长城下矣”

汉文帝采用了这一策略,在中国北部开辟关市,即便是此后在汉武帝时期汉匈的激烈战争中,关市依然持续开辟着,《资治通鉴》中记载“自是(马邑之围)之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可见关市的策略在历史上的独特作用

正是因为汉匈两个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从关市开始的民族融合,铸就了匈奴归附、融合于大汉民族的历史趋势,最终,在北魏中期以后,匈奴这个民族已经完全从历史中消失,全部都或间接或直接地与汉民族相融合,当然,目前得到这一结论为时尚早,在我们这个系列文章的不断前进过程中,我们会最终看到这一历史现象,但这里我们已经看到这一历史现象的内在动因

 

  • 汉武帝与反击匈奴之战

《盐铁论》记载汉武帝继位时,“边民不解甲驰弩,行数十年,介胄而耕耘,鎺䥳而候望,燧燔而烽举,丁壮弧弦而出斗,老耆超越而人葆,言之足以流涕寒心,匈奴餐食内侵,远者不离其苦,不征备则暴害不息”,于是汉武帝大力发展骑兵,同时西南的经营也让汉帝国扫除了后顾之忧,终于,一切都表明,对匈奴作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公元前133年,马邑之围打响了汉武帝反击匈奴的第一枪,虽然这场基于关市的诱敌歼灭战最终因为走漏风声以失败告终,但这已拉开了长达四十四年的汉武帝对匈奴作战

那么,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是什么性质呢?是自卫反击战争还是侵略战争呢?对于这个问题尚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我认为,汉武帝在其元光二年的诏书中说“股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帛文绣略之甚厚,单于待命加嫚,侵盗亡已,边境被害,朕甚阂之”,这封诏书已经充分说明了汉武帝对匈奴作战的动机是迫不得已的自卫反击,而并没有征服匈奴、控制匈奴人口或侵占匈奴土地的意图

战争初期,卫青率领大军先后通过两次突袭,收复被匈奴长期占据的河南与漠南地区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精骑万人出陇西,一路长驱直入,在短短六天里战胜匈奴五王,给与河西地区匈奴以歼灭性打击,夺取焉支山与祁连山,歼敌九千余人,不仅打通了汉通西域的道路,也让匈奴丧失了其经济重镇,《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了匈奴的歌谣“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去草木肥美、气候宜人的祁连山、焉支山、阴山,匈奴畜牧业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

同年,汉武帝派出霍去病、张骞、李广同时出击,霍去病再次出河西,纵深迂回一千余公里,杀敌三万受降四万,彻底占领河西走廊,大汉在此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

在接连胜利的背景下,汉武帝为保边境长治久安,于是对匈奴发起了以歼灭匈奴主力为目标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他集结骑兵精锐十万人、步兵数十万,分两个集团军,由卫青、霍去病分别统领,出定襄、代郡,卫青与匈奴单于接战大胜,俘获匈奴1.9万人,单于潜逃,卫青挺进到窴颜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后回军,另一方面,霍去病帅军北进一千余公里,直达漠北,俘获七万余人,直抵狼居胥山(今乌兰巴托东部肯特山),“封狼居胥”成为了华夏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

与此同时,汉武帝派出李广利进攻曾经被匈奴控制的西域各国,西域从此臣服于汉朝,著名的汗血宝马就是大宛国此战失败后进贡而来,《汉书》记载“大宛既破,外国镇恐,西域镇惧,多遣使来贡献”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三个阶段的反击作战,几乎全歼匈奴主力,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匈奴远徙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锐减,从此只能走向衰落,甚至已经出现分裂的端倪,而另一方面,匈奴势力的消灭对于中国边境安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不仅中国北方不再受到骚扰,西部也因此受到震慑而安定下来,从此,中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通畅地开展起来

 

汉武帝时期常年的穷兵黩武下,国内积蓄消耗殆尽,各方面矛盾凸显,《汉书·昭帝纪》记载“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汉武帝晚年对匈奴一系列作战失败之后,充分意识到国家、社会内政的危机,发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标志着西汉对外战略路线的转变,他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昭帝继位以后,在霍光的辅佐下,进一步推进制度改革,裁撤冗官,减轻赋税,对外则主要采取防御、联合、安抚的手段维护边境和平

汉昭帝趁匈奴内乱之际,再次与匈奴结好,恢复和亲政策,此后面对匈奴的进攻,昭帝积极防御,著名的武将范明友帅军多次击退匈奴、打击乌桓,但冲突规模没有进一步发展

而西南政局则在武帝征伐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昭帝加封钩町侯毋波为句町王,掌管西南,维护了西南边境的长治久安

武帝时的河西之战将统治范围延伸到了西域,长期在匈奴统治下的西域各国对大汉仍然处于外附内叛的不稳定状态,昭帝时,龟兹、楼兰与匈奴相勾结发动叛乱,西汉使者傅介子出使问责平定反叛,在宴会中刺杀楼兰王,令楼兰改换王庭、迁都、改国名,也算是弘扬了大汉国威,开启了汉朝对西域各国内政的干预

正所谓,兵贵胜不贵久,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汉武帝虽然大幅拓展了领土,维护了国家边境安全,但海内虚耗的局面也难以避免,汉昭帝对外策略的转变正是顺应这一历史时期不得不做出的改变,可以说昭帝及时挽回了西汉的衰落局面,“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虽然仅仅在位12年,英年早逝,但却对政治和历史做出了重大影响,这正是他能开创昭宣中兴的原因,《资治通鉴》评价说“至是百姓充实,稍复文、景之业焉”

 

汉昭帝执政期间,鼓励生产,减轻赋税,民生和经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宣帝体察民情,积极发展内政,政治、经济都发展到西汉的高峰,再次拥有了大规模作战的能力和积累,匈奴、西域、西羌均被降服,向西开拓疆土169.4万平方公里,《汉书》记载“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奋击之威,直匈奴百年之运,因其坏乱几亡之厄,权时施宜,覆以威德,然后单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称藩,宾于汉庭。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

 

汉匈关系

汉宣帝主张霸道与王道结合治国,提出“推亡固存,信威北夷,有存道者则辅而固之,亡道者则推而灭之”,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为了彻底铲除北方的心头大患,汉宣帝继位的第二年,他颁布诏书称“朕以眇身,蒙遗德 ,承圣业,奉宗庙 ,夙夜惟念。孝武皇帝躬履仁谊 ,厉威武 ,北征匈奴 ,单于远遁,南平氐、羌、昆明、瓯骆南越 ,东定葳 、 貉 、朝 鲜 ,廓地 斥境 ,立郡县 ,百蛮率服 ,款塞自至 ,珍贡陈于宗庙”对汉武帝大加褒奖,同时动员16万铁骑,联合乌孙五万兵马,向匈奴发动了两汉期间最大规模的对外军事行动,这次军事行动中,匈奴仓皇逃遁溃不成军,汉军俘获四万人,获牲畜七十万

紧接着,下一年,匈奴出兵乌孙,在饥寒交迫下大败,《资治通鉴》记载“是岁,匈奴饥,人民、畜产死者十六七,又发两屯各万骑以备汉。其秋,匈奴前所得西域辱居左地者,其君长以下数千人皆驱畜产行,与瓯脱战,所杀伤甚众,遂南降汉。”

这场空前规模的大战,意义是非凡的,《前汉纪》记载“于是丁零乘弱攻其北。乌丸入其东。乌孙入其西。又重以饥饿。死者十三。匈奴大困。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治。匈奴遂弱矣。”,这不仅标志着匈奴即将走向分裂,还意味着西域终于完全脱离了匈奴的管辖,成为了汉帝国的附属,最终匈奴日逐王帅数万人降汉,此时的匈奴已经崩溃

丧失了统治独立性的匈奴内部矛盾激化,很快发生了五单于争位,最终发展为呼韩邪单于与郅支单于南北对立的态势,这是匈奴历史上的首次分裂

内外交困与穷途末路下,呼韩邪单于南下降汉,成为西汉蕃臣,接受西汉的册封与统一领导,而北匈奴则人丁稀少,出现无王庭的局面,被迫依靠康居和罗马来与汉帝国周旋,直到汉元帝时期,公元前36年,陈汤北上彻底诛灭北匈奴,发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最强音,匈奴最终从鼎盛走向了灭亡与归附

 

 

攻略西域

自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以及河西之战以后,西域成为了汉匈争夺的主要战场,汉宣帝时,汉匈对西域的控制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为匈奴控制地区,以南则为汉帝国势力范围,天山以北的车师多年来勾结匈奴,屡次犯边,成为大汉边疆的一个隐患

宣帝北击匈奴的12年后,本着“以武力讨不服”的主导思想,征发西域各国一万余人北上降服车师,设立西域都护,《资治通鉴》记载“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不可者诛伐之。此后,匈奴益弱,不敢争西域,而汉之号令班西域矣”

汉宣帝在西域地区的军事政治行动具有极为积极的意义,车师的平定,让西域各国畏服,同时,西域都护的设立与屯田实边的政策真正意义上让西域纳入了国家政府的统治,此后多次的平定西域诸国内乱极大的维护了这一地区的稳定,而与此同时,屯田也让大汉在这一地区的领土大幅拓展,同时加深了与西域的交流,促进了西域各国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为丝绸之路的贯通创造了有利条件

 

 

迎击西羌

平定西域的同时,在匈奴的鼓动下,先零羌主动联合诸羌种豪大举入寇

在此背景下,赵充国提出了“以夷制夷,用计分化瓦解诸羌族”的战略主张,于是宣帝命赵充国帅兵平定西羌,赵充国采用“威德并行”的策略,进击先零羌,安抚罕羌,让诸羌从内部分化瓦解,先零羌的若零、离留、且种、儿库共斩先零大豪酋犹非和杨玉,其他诸豪弟泽、阳 雕、良儿、靡忘“皆帅煎巩、黄羝之属四千余人降汉”,做到了《孙子兵法》中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此后,赵充国在湟中屯田,次年,3.12万羌人降汉,大汉设立金城属国安置降羌

赵充国以古稀之龄督兵西陲,审时度势巧用计谋,成功用最小的代价平定了诸羌反叛,维护了中国西部的边境安全,唐末诗人贾休在《胡无人》中,将赵充国与霍去病并列“霍嫖姚,赵充国,天子将之平朔漠”,可以看出赵充国在历史上的极高评价

 

西汉中期,有着为人所称道的汉武大帝,有着昭宣中兴,整个西汉中期对外战争可谓是让中华民族扬眉吐气,雄踞于世界之巅,在这一时期,安息帝国、罗马帝国分别在西亚、地中海地区扩张,尤其是罗马帝国在灭亡迦太基以后,吞并整个地中海地区,“前三头同盟”吹响了对外扩张的号角,让汉宣帝时期的罗马帝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195 万平方公里,雄踞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北非、小亚细亚一代

而西亚的安息帝国(也称帕提亚帝国)则在军事改革下凭借其新组建的重装骑兵,横扫西亚,让塞种人成为其附庸,国土面积拓展到 263 万平方公里,成为此时与罗马帝国、汉帝国并称的的三大帝国之一

 

 

但是,由于地处遥远,加上西域三十六国的存在,安息、罗马两个崛起的帝国并没有触及到大汉的利益,三国此时也没有进行深入的外交,但张骞出使西域已经探查到西域各国以及身毒国(今印度)的各种情况,为后来的丝绸之路的贯通打下了基础,而西域各国、罗马、安息以及此后即将崛起的贵霜帝国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敬请期待后文的介绍

 

 

西汉中期,承接自文景之治,迎来了汉武大帝与昭宣中兴,其对外扩张奠定了中国版图,让大汉成为了世界最强盛的帝国,但战争终究是国力的消耗,是什么样的内政才能撑起这如此强盛的帝国呢?西汉中期又进行了哪些政治、经济改革来巩固帝国的统治呢?时至今日的我们又应该如何来评价这段历史呢?

敬请期待接下来的文章

 

西汉·司马迁 《史记》

西汉·无名氏 《西京杂记》

西汉·桓宽 《盐铁论》

东汉·班固 《汉书》

东汉·荀悦 《前汉纪》

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全唐诗》

《剑桥中国秦汉史》

 

于秀情 《汉武帝经营西南地区探析》

彭中一 《论西汉中期的汉匈战争对汉匈民族融合的影响》

马晓丽 《汉宣帝时期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以技术为主,涉及历史、人文等多领域的学习与感悟,每周三到七篇推文,只有全部原创,只有干货没有鸡汤

 






龙渊阁记      历史      随感      西汉      西汉中期      汉武帝      汉昭帝      汉宣帝     


京ICP备2021035038号